第一階段
是先瀏覽教科書里的硬件部分,大至了解單片機的硬件結構。如ROM、RAM、地址、I/O口等,以及看一些廠家的MCU資料(Data Sheet),來加強MCU所提供各項資源的印象。
第二階段
就是了解二進位數字、十六進位數和軟件方面的內容。盡管有很多高級語言可用于單片機的編程,但我覺得初學還是以匯編語言為好,更有利于和硬件結合,掌握硬件結構。知道匯編語言、機器語言、
指令、
程序等概念后,就從MOV指令開始,學習匯編語言和編程,在此如51的MCU匯編語言系統有111條指令,簡單又好理解它們怎
樣和硬件聯系,更有助于一般學習單片機的指令整合與運用.因此其方法可先了
解幾條基本的MOV指令和它的機器語言,大致建立起單片機的硬件和軟件概念,
來知道單片機的硬件是由指令控制指揮的。
第三階段
按照編程環境的使用手冊,熟悉使用編程環境。現在的編程環境一般都和電腦相連,只要具備基本電腦知識的人都可很快掌握操作步驟。
第四階段
我現在僅對規則采樣法了解一點,公式如下:
脈寬=aTcsin(wTd) Tc為載波頻率,a為調制度,w為正弦波角頻率, Td為脈沖所在的時間。這個公式算出的結果用兩個IO輸出,當一個IO輸出一個半波的PWM時,此時另一個輸出為無效電平。
我用單片機實現這個公式的想法:
用查表的方法。把0.5Tcsin(wTd)算出做一個表格,用一個八位的A/D來采樣輸出電壓的變化,計算后得到a值,再根據下面的式子算出實際的脈寬:0.5aTcsin(wTd)/128,這僅是我一點單純的思路,希望大家積極發表意見,特別是如果我的想法有不對的地方,
以下內容含腳本,或可能導致頁面不正常的代碼 |
---|
說明:上面顯示的是代碼內容。您可以先檢查過代碼沒問題,或修改之后再運行. |
在工業儀表中,通常增加到12位。12位D/A的價格目前比單片機的價格要高得多,占用的接口線數量也多。尤其是在需隔離的場合時,所需的光電耦合器數量與接口線相當,造成元器件數量大批增加,使體積和造價隨之升高。如果在單片機控制的儀表里用PWM方式完成D/A輸出,將會使成本降低到12位D/A芯片的十分之一左右。我們在S系列流量儀表中采用了這種方式,使用效果非常理想。下面介紹一下PWM方式D/A的構成原理。
二 電路原理
一般12位D/A轉換器在手冊中給出的精度為±1/2LSB,溫度漂移的綜合指標在20—50ppm/℃,上述兩項指標在0.2級儀表中是可以滿足要求的,下面給出的電路可以達到上述兩項指標。
圖1中的T是固定寬度,τ的寬度是可變的。τ分為5000份,每份2us。所以τ的最大值τmax=2×5000=10000us,這就是T的寬度。當τ=T時,占空比為1,Vo=5.000V,τ=0時,Vo=0V。這種脈沖電壓經過兩級RC濾波后得到的電壓可由下式表示:
VM必須是精密電壓源。Vo與占空比成正比,且線性較好,這種方式在理論上是很成熟的,但實際應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圖2是實際線路,其中單片機可用8098或8031兩種常用芯片,VM的數值為5.000V±2mV,D/A與單片機必須是電氣隔離的。否則數字脈沖電流產生的干擾會影響D/A精度,從示波器可以看到高達50mV的干擾毛刺電壓,因此有必要加光電隔離。經隔離后的脈沖驅動模擬開關CD4053。CD4053是三組兩觸點模擬開關,由PWM脈沖控制開關的公共接點使之與+5.000V和地接通,在VI得到與單片機輸出相一致的PWM波形。該波形經兩級RC濾波后由運放構成的電壓跟隨器輸出Vo。其中RC的時間常數一般取RC≥2T,這樣兩級RC加起來就會得到紋波小于3mV的直流電壓,本電路中RC=220ms,如果想進一步減小紋波,可適當提高RC的乘積,但電路的響應速度也會放慢。
用運放做RC濾波器輸出的緩沖大有益處。它不僅提高了濾波電路帶載能力,而且使線性度得到了提高。通過實驗可知,這一級運放的的緩沖作用是保證整個D/A精度和線性度的重要環節。盡管RC濾波器無負載,處在非常理想的條件下工作,但Vo并不完全與占空比成正比。經測試,Vo與理想值有一些誤差,如圖3所示。
圖中的曲線1表示理想值,曲線2表示實測值。由圖中可見,曲線2的根部不太理想。這是因為所使用的電容不是純電容,其中含有一定的電感。在占空比極小時,由于脈沖非常窄,它產生的高次諧波的頻率很高,電感對高次諧波的感抗較大,因此在脈沖沿的位置上,盡管電壓變化很大,但實際實際給電容充電卻很小。這樣就在窄脈沖時產生非線性。當采用無感電容時,這種非線性有較大改善,但仍不能完全吻合。由于無感電容容量太小,價格也較高,所以在大時間常數濾波電路中沒有實際意義。在實際使用中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舍棄根部非線性部分,只用線性部分,在工業儀表中,標準的信號一般為1—5V或4—20mA。而曲線2的非線性部分在0.4V以下,所以當采用1—5V輸出信號時,精度為0.03%完全滿足12位D/A要求。
除精度滿足要求外,溫度特性也必須滿足要求。影響溫度特性的原因主要是5V精密電源和運算放大器的溫度特性。為不使價格太高,選用2DW232精密穩壓二極管,運放的電阻與濾波電阻要匹配且溫度系數≤25ppm。運算放大器選擇溫漂≤10uV/℃的均可,一般廉價低溫漂運放都可滿足這個指標。采用上述措施后D/A的總溫度漂為33ppm/℃。
三 實測數據
由于這個線路是在0.2級精密儀表中使用的,因此要求線性度和溫度特性必須滿足要求,另外,這個數據是測量V/I轉換后4-20mA電源值與給定電流值之間的誤差。這個誤差還包含了V/I轉換的誤差。因此實際的D/A自身的誤差比總誤差要小。
由以上數據可知,滿量程的線性度為0.04%,滿量程的溫度漂移為0.033%/10℃,系統響應時間約為2.2s,輸出信號與標準值相差0.1%時所用的時間為11s。
四 結束語
上面所介紹的D/A電路結構簡單,原理易懂,在8098及8031單片機上都可以應用,筆者采用8098單片機的四路高速輸入輸出同時控制四路精密D/A輸出。后面加一級V/I轉換電路,構成標準的4—20mA電流輸出,電路經一年多的現場實際應用,效果很好,適于目前0.2級儀表的全部要求。
]]>飛利浦(Philips)的IIC,物美價廉啊!才2條線搞定一切。不錯、不錯。所以,EEPROM呀,I/O擴展啊,什么A/D D/A啊,外加LED驅動、日歷時鐘芯片等等全用它。好多mcu自帶IIC控制器,不過我們常玩的51系列不怎么咬它,還好對于主從固定的模式(51為主,其他IIC器件為從),我們可以用軟件實現主對從的雙向讀寫
如圖 我們首先的 有 啟動IIC器件的函數 start(),和停止IIC器件的函數 stop(),由于要對其進行寫地址(SAR/W),和寫寄存器地址,得有個寫1字節的函數 write_byte(),然后就是連續寫的函數write(),和連續讀read(),外加2個檢驗是否聽話的標志位 ack(),ACK,nck(),NCK。
這個只要注意SAW、SAR 就能用在任意IIC了,但連讀和連寫 當n > 1 時,還有個致命的小問題,書上有,給懶人留點發揮的空間吧,反正問題容易解決,只是完全不看書的話,一定出事而已
]]>2 相關理論研究
2.1信息家電
信息家電是所有能夠通過網絡系統交互信息的家電產品,也就是說信息家電是將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集成在電冰箱、洗衣機等傳統家用電器上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家庭網絡環境,信息家電具有以下特點:(1)通過有線或無線方式相連,能相互識別并協同工作與網絡化;(2)能夠遵循一定的協議,通過家庭網關或直接與外部網絡進行信息交互;(3)功能單一[1]集中并且使用簡單;(4)具有實時化、數字化與智能化的特點;(5)應用嵌入式
2.2家庭網關
單個的信息家電也可以具有與Internet直接連接上網的功能,但是借助現有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將家庭內各種家電和設備連網,通過家庭網絡為人們提供各種豐富、多樣化、個性化、方便、舒適、安全和高效的服務,把所有的信息家電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家庭網絡,再把接入Internet的功能移至到家庭網關,由家庭網關承擔起與Internet進行信息交互的責任,這不僅會減少信息家電的負載、降低成本,而且對家庭網絡化也是一種促進,因為家庭網絡內部可以使用不同的協議,從而更具靈活性。因此,實現家庭網絡與外部信息的交換需要設計一個理想的家庭網關。家庭網關應具備的兩個主要功能是:(1)作為家庭內部網絡和外部網絡連接的一種物理接口;(2)使住宅用戶可以獲得各種家庭服務(包括現有的服務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服務,譬如經過授權能打開朋友家的影碟機進行影片觀看等)的平臺。
家庭網關接口的有效的解決方案,當前比較統一的觀點是開發一個集中式網關,它將提供一個最有效的橋接外部網絡和家庭網絡或設備的解決方案。另外,以PC作為家庭網關,體積過大,環境適應能力差,而且還必須安裝兩個網絡適配器(一個用于連接 Internet,一個用于連接內部網絡),總的費用也比一臺專用網關要高。因此,設計專用網關是完全有必要的。鑒于家庭網關的功能特點,其邏輯結構應如圖1所示。
圖1家庭網關邏輯結構
3 硬件選型
3.1 SX52的特點
如何利用單片機本身有限的資源對信息進行TCP/IP協議處理,使之變成可以在互聯網上傳輸的IP數據包,目前有兩種方案:一種是PC網關+專用網,缺點是要增加布線和第三方協議轉換軟件;另一種是32位MCU+RTOS,弊端是開發難,成本極高。而用軟件方法實現網絡協議比采用集成網絡協議的芯片,具有節省空間、降低成本的優點,更重要的是可以隨意配置甚至修改各種協議,且能通過軟件升級方式跟隨未來的發展。通過美國Ubicom公司的SX52微控器進行網絡控制就具備這個優勢,其主要特點有:(1)速度快,在100MHz頻率下能達到100MIPS;(2)現成的網絡協議模塊供套用,可以通過虛擬外設功能來運行網絡協議棧,例如TCP、IP、HTTP以及SMTP等;(3)強大的虛擬外設功能,即通過軟件對I/O口進行靈活的配置,CPU執行虛擬軟件模塊就可以驅動普通的I/O口來模擬外設的功能,比如UART、SPI、IIC和FSK等。采用其成功的網絡協議模塊和一些適用于小型嵌入式系統的做法構筑現場控制是非常合適的做法。 <!-- 2008-9-16 20:11:55-->
]]>據這位師弟的意思是:在沒有按下按鍵的時候,端口上是低電平,按下按鍵的時候端口上接上了高電平.
事實上,電路是不工作的.
問題比較多:
首先,將電源直接接到端口上是絕對不可以的.當按下按鍵的時候,會有很大的電流進入單片機.在工程上,這種往往應該加限流電阻的.一般選擇1K的就可以.如果選擇太大的電阻也不好,因為電阻上面壓降太大,造成輸入比應有的高電平低,造成錯誤.
其次,就算加了限流,這個電路也是不能工作的.檢查AT89C51的DataSheet就會發現.技術手冊中說:P0口是沒有上拉電阻的端口;P1,P2,P3口帶有上拉電阻.問題就出在這里,什么是上拉電阻,來看看圖:
上面這個圖,是紅外線接收的電路圖,看上面的這個電阻,就是上拉電阻.我們可以試圖理解一下51單片機P2口的這個上拉電阻為這種形式:
其中的R就是上拉電阻.如果像我的那個師弟那樣設計電路,電路就成了以下這種形式了:
看,從這個電路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不管你按鍵是否按下,IO端口上都是高電平.問題就在這里,我讓我的這個師弟測測IO端口的電平在按下按鍵前后的變化,結果果然不出所料:不管他是否按下按鍵,都是高電平!!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DataSheet還是有用的,在設計的時候,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否則,可能功虧一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