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達文西密碼》的問題卻是:既想挑戰(zhàn)信仰,卻又缺乏信史的考據(jù),作者有科學(xué)論證的包裝,沒想到自己卻制造了一場新的迷信。想求證耶穌是一個凡人,不是不可以,在丹布朗之前,許多人都在做。《
達文西密碼》故事的重心,在於「郇山隱修會」(The Priory of Sion)這個組織,因為作者說這個組織成立於十六世紀,一直保護 耶穌後裔這個絕密,并指科學(xué)家牛頓和小說家雨果都是會員,事實上這個組織卻是六十年代一個法國人的偽作,連BBC也上了當,以此為本拍了一部紀錄片,《圣血圣杯錄》以訛傳訛而大事渲染。如果這個組織是假的,則有如樓廈的地基是一片浮沙,《
達文西密碼》也是滿紙胡言,且不論其他托偽之處,如蘇格蘭愛丁堡的羅思林教堂(Rosslyn),不是甚么「玫瑰線」(Rose Line)諧音,而是蘇格蘭詞「山」(Ross)和水(Lynn)的合稱一類小謬誤。
對於《最後的晚餐》的解讀,指坐在耶穌右側(cè)的就是他的情人,反而無傷大雅,因為這只是一個觀點。《
達文西密碼》把觀點、事實、想像交相拌雜,編造了一堆五彩繽紛的肥皂泡沫。這就不止一部虛構(gòu)的小說(Fiction),而是一個謊言(Lie)。
區(qū)分小說和謊言,在於作者的誠意。因為事關(guān)信仰,影響重大,教廷要求電影在前頭加上聲明:「本片故事純屬虛構(gòu)」,有如香煙包上加上「吸煙危害健康」,完全合情合理,然而作者和編導(dǎo)卻一口拒絕,這就顯示了陰暗的動機。把利益置於公義之上,在資本主義世界也經(jīng)常發(fā)生,但對於耶教文明的國本問題,小說作者和電影公司卻如此寡廉薄恩,唯利是圖,以顛覆為樂,是太過份了。
根據(jù)民意調(diào)查,有七成美國民意認為小說的結(jié)論是真的。耶穌如果是人而不是神,其實與釋迦、孔子、老子一樣,不代表其信仰價值觀在一夜之間破產(chǎn),但《
達文西密碼》舉證不足,歪曲事實,又不肯一再申明是小說家的奇想虛構(gòu),當「反智」?jié)u成一種普世現(xiàn)象,大眾的思辯能力薄弱,東西方之間只有程度之分,并無本質(zhì)之別,則一部小說成為災(zāi)星,預(yù)示了一個亂世的降臨。
離經(jīng)叛道的文藝先行,打破信仰,重建秩序,為一個動蕩的世紀吹響號角,二百年來已屢見不鮮。十八世紀盧梭的《懺悔錄》和社會契約思想,引爆了法國大革命,預(yù)示了拿破侖登臺;十九世紀末布蘭史托克(Bram Stoker)的《吸血殭屍》與佛洛伊德心理學(xué)與列寧的革命論說一同面世,登場的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共產(chǎn)主義。《達文西密碼》的破壞力遠遠更為嚴重,揭幕的二十一世紀到底是甚么?是核戰(zhàn)還是世界的毀滅?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不是一首密碼中的挽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