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手機iphone上市正好一個月,銷售量已經接近200萬部。這款手機所創下的各種歷史紀錄,是不少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在這一點上,只需借用《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莫斯伯格的話,就足以證明,他說:“在我30多年的報道生涯中,我從未見過哪個產品的上市能夠擁有如此巨大的魔力! 而我關心的是,這款“史上最牛手機”究竟擁有何等魅力,居然可以讓費城市長約翰·F·斯特里特冒雨等候15個小時,甚至不惜被公眾臭罵一頓。它究竟說明了什么?最為偷懶的答案是:創新的力量。這當然是對的。但我更為關注的,尚不在于此。 有報道說,深圳日前出現破解版iphone,而且售價不菲。但由于種種原因,這款手機卻不能當手機用———它只不過是豪華版的ipod,只能作為PDA或MP4使用。這里頭的“種種原因”,包括中文輸入、無線寬帶及其應用技術等等。而事實上,即便iphone正式登陸中國大陸,解決了中文版本的兼容性,想必其諸多功能仍會遭遇國內移動運營商的技術屏障。 很簡單,國內多款手機同樣預置多種網絡功能,但大部分手機只能接入移動專網。因為移動公司對免費的WAP進行了嚴格控制。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便iphone進入國內市場,也無法全面展示其PDA+MP4+手機的“一體化功能”的優越性。 而這又說明了什么?正如有專家早就指出的,目前國內的網絡仍然處于“脫貧寬帶”水平,無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媲美。但我要說的是,并非我們的網絡技術水平不過關,也并非移動運營商技術落后,而是這些新產品、新技術的使用受到了壟斷和限制,為的是“方便其進行各種項目的收費”。分析人士就指出:“這些新技術在中國的開發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們觸動了運營商的實際收入所致!边@同樣是單向收費遲遲無法落地的癥結所在。試想,手機實現上網,網絡電郵、IP電話大行其道,運營商豈不硬生生割掉一塊大肥肉? 由于網絡技術在移動通訊領域的運用,國外公眾早就可以暢快地在手機上瀏覽網頁、下載音樂以及進行IP通話。有了這樣的技術基礎,iphone才有可能對攝像、MP4、PDA以及手機通話等各項功能進行更為人性化的組合。公眾對這樣的智能手機,也才趨之若鶩。毫無疑問,一款無法實現上述全方位功能的手機,即使我們可以很方便地購買到,有什么用呢? 與iphone有類似遭遇的,還有一款叫作“黑莓手機”(BlackBerry)的通訊工具。這款手機具備無線互聯功能,可以將手機與移動電子郵件服務配合使用,在國外成為備受商務人士喜愛的產品。但它被國內運營商引進后,卻成了典型的貴族消費,不僅服務費用高昂(共有398元/月和598元/月等套餐,超過流量另計),而且僅僅面對集團客戶。所以,有些愛好者花幾百塊錢買水貨,也只能當“手機”玩玩。 這種由于行業壟斷而形成的準技術壟斷,其后果不僅是老百姓無法及時享用新技術的最新成果,還將延緩新技術發展、人為提高社會交往成本,進而阻礙社會進步。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依然不得不對著i-phone這樣的好東西望“洋”興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