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文西密碼》在歐美掀起一場文化風暴。教廷譴責,信眾惶惑,消費者癡迷,出版社賺大錢。雖然剛過了千禧年,但道淪德喪,禮崩樂壞,但混亂之中,美帝國呈現(xiàn)衰退兇象,中東的異端恃核行兇,《達文西密碼》對耶教文明的根基,百年罕見,對於全世界,都絕非吉兆。
對耶穌身世的質(zhì)疑,《達文西密碼》絕非首創(chuàng),小說故事的藍本《圣血圣杯錄》在二十多年前出版,也遠未構(gòu)成今日的大糾紛。關(guān)於耶穌其人,戰(zhàn)後有許多荒唐的托臆附會之作,例如一九六三年,有一本論著《踰越大陰謀》(The Passover Plot),指耶穌根本沒有釘十字架,在最後一刻換了一個替身 ,也曾經(jīng)一度暢銷,音樂劇《萬世巨星》和電影《基督最後的誘惑》更不在話下。
為甚么《達文西密碼》造成的爭議比幾十年來的各種耶穌怪談更烈?因為作者善於包裝。由家傳戶曉的名畫《蒙娜麗莎》開始,作者把普世的讀者帶來一座大莊園的鐵閘;走進花園,《最後的晚餐》是園中邸宅的臺階;《巖間圣母》是那道拱門,然後才是甚么圣殿騎士、天主教的主業(yè)會、黃金分割線,回廊 階,走進幽暗的核心。這一切又加了一層羅浮宮的包裝紙,由一宗謀殺案說起。作者說故事的技巧高明,布局精妙,小說的結(jié)構(gòu)如殿堂建筑,不像從前類似的作品一樣開門見山,抬頭就是耶穌,而是把十字架之謎埋藏得很深,三步一樓,五步一閣,移步換景,引領(lǐng)讀者和觀眾尋找一線天。
《達文西密碼》在西方造成的思想混亂,亦屬空前,不只是小說家之狡獪,而是耶穌這個人神之間的圣偶的曖昧。在信仰和信史間,四大福音只是一堆自相矛盾的傳聞軼說,兩千年前,在巴勒斯坦這個地方,到底發(fā)生了甚么事?與耶穌同期的人物如希律王和羅馬帝國的凱撒,在歷史上都確有其人,耶穌是一個精神的革命家,在加利利的荒漠上行走,吸引了幾百信眾,在歷史上又確有其事。但神 的行使、復活的異象,卻虛實相間,同時交織在史實的山海之間,有如彩虹,顧盼在有無之間,首先要把史實搞清楚,才輪到論證神 ,耶穌是人類千古的第一謎,因為這是信仰和信史之間的一場未竟之戰(zhàn),也可能是迷信和科學的一場漫長之爭。
《達文西密碼》的問題卻是:既想挑戰(zhàn)信仰,卻又缺乏信史的考據(jù),作者有科學論證的包裝,沒想到自己卻制造了一場新的迷信。想求證耶穌是一個凡人,不是不可以,在丹布朗之前,許多人都在做。《達文西密碼》故事的重心,在於「郇山隱修會」(The Priory of Sion)這個組織,因為作者說這個組織成立於十六世紀,一直保護 耶穌後裔這個絕密,并指科學家牛頓和小說家雨果都是會員,事實上這個組織卻是六十年代一個法國人的偽作,連BBC也上了當,以此為本拍了一部紀錄片,《圣血圣杯錄》以訛傳訛而大事渲染。如果這個組織是假的,則有如樓廈的地基是一片浮沙,《達文西密碼》也是滿紙胡言,且不論其他托偽之處,如蘇格蘭愛丁堡的羅思林教堂(Rosslyn),不是甚么「玫瑰線」(Rose Line)諧音,而是蘇格蘭詞「山」(Ross)和水(Lynn)的合稱一類小謬誤。
對於《最後的晚餐》的解讀,指坐在耶穌右側(cè)的就是他的情人,反而無傷大雅,因為這只是一個觀點。《達文西密碼》把觀點、事實、想像交相拌雜,編造了一堆五彩繽紛的肥皂泡沫。這就不止一部虛構(gòu)的小說(Fiction),而是一個謊言(Lie)。
區(qū)分小說和謊言,在於作者的誠意。因為事關(guān)信仰,影響重大,教廷要求電影在前頭加上聲明:「本片故事純屬虛構(gòu)」,有如香煙包上加上「吸煙危害健康」,完全合情合理,然而作者和編導卻一口拒絕,這就顯示了陰暗的動機。把利益置於公義之上,在資本主義世界也經(jīng)常發(fā)生,但對於耶教文明的國本問題,小說作者和電影公司卻如此寡廉薄恩,唯利是圖,以顛覆為樂,是太過份了。
根據(jù)民意調(diào)查,有七成美國民意認為小說的結(jié)論是真的。耶穌如果是人而不是神,其實與釋迦、孔子、老子一樣,不代表其信仰價值觀在一夜之間破產(chǎn),但《達文西密碼》舉證不足,歪曲事實,又不肯一再申明是小說家的奇想虛構(gòu),當「反智」?jié)u成一種普世現(xiàn)象,大眾的思辯能力薄弱,東西方之間只有程度之分,并無本質(zhì)之別,則一部小說成為災星,預示了一個亂世的降臨。
離經(jīng)叛道的文藝先行,打破信仰,重建秩序,為一個動蕩的世紀吹響號角,二百年來已屢見不鮮。十八世紀盧梭的《懺悔錄》和社會契約思想,引爆了法國大革命,預示了拿破侖登臺;十九世紀末布蘭史托克(Bram Stoker)的《吸血殭屍》與佛洛伊德心理學與列寧的革命論說一同面世,登場的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共產(chǎn)主義。《達文西密碼》的破壞力遠遠更為嚴重,揭幕的二十一世紀到底是甚么?是核戰(zhàn)還是世界的毀滅?蒙娜麗莎的微笑,是不是一首密碼中的挽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