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orola A760/768采用了Linux操作系統,但至于細節如何,一直沒有見到有媒體披露,原廠商也沒有這方面的信息公布。 2004年7月3日,筆者參加了上海移動舉辦的“心機”活動,把一臺A768請了回來(夠formal )。 由于接下來出差杭州,所以就沒有把USB數據線帶在身邊,昨天又加班(Faint,周末,不爽啊L)。 今天中午閑來無事,用USB數據線把A768和便攜聯了起來,按照說明書,操作一把:“USB NET” OK,可以把A768當U盤了,并自動分配盤符Z:;“EzxSync” OK,把電話簿備份到便攜上了,速度很快嘛。 USB NET “U盤” 接下來,想到A768的操作系統,按捺不住好奇心情,搞一搞,看個究竟。。。 USB NET連接成功后,會把A768設置成為便攜的一個網卡(MOTOEZX A768),并自動分配IP地址:169.254.142.1,同時A768的IP地址自動設置為:169.254.142.2。 USB NET網絡 網絡連通,OK,下面就試試能不能遠程訪問了, Telnet先,HOHO? Telnet登錄A768 YEAH!Telnet連接成功,呵呵。好熟悉的登錄界面,原來MOTO用的是MontaVista Linux 3.0,Professional Edition,還是2.4.18的核心呢。試著輸入root用戶,回車,咦,沒提示輸入密碼,登錄成功!MOTO不知何故,連缺省密碼都省了,WHY?由于操作系統中沒有/root目錄,所以會出現圖中的提示,難道MOTO也忘了,呵呵。 按照Linux的使用習慣,先設置了ls命令的彩色顯示,并設置了TTY,便于瀏覽。 alias ls=’ls –color’ atty erase ^H 下面看看MontaVista Linux 3.0提供了哪些命令/工具: /bin /bin目錄內容 /usr/bin /usr/bin目錄內容 /sbin和/usr/sbin /sbin和/usr/sbin目錄 由于是for掌上型設備的(嵌入式)操作系統,所以提供的命令/工具很有限,但也足夠了。再看看/etc目錄下放了什么東東: /etc目錄內容 inetd的配置文件:/etc/intd.conf,看看A768起了哪些網絡服務。 /etc/inetd.conf內容 /etc/inetd.conf內容(續1) /etc/inetd.conf內容(續2)從上面三副圖中可以看出,A768默認起了FTP和Telnet服務,但由于沒有安裝in.ftpd,所以FTP服務不可用。再看看“磁盤”文件系統大小和網絡配置情況: 文件系統及空間利用 A768共劃分了五個文件系統,其實這五個文件系統都是在內存中劃分的,五個文件系統的總和正好是A768配置的內存大小。 /dev/root,/dev/roflash1和/dev/roflash2是100%利用,為操作系統根區等; /dev/mtdblock2是A768專用于“EzxSync”數據同步用的“文件系統”; /dev/tffsa1就是用戶內存區,大小為58MB,我們用戶所能控制和使用的就是這個區域了。 /dev/root,/dev/roflash1和/dev/roflash2文件系統類型都是cramfs,是一種專門針對嵌入式環境的專用文件系統,支持文件壓縮功能,是Liunx的祖師爺Linus Torvalds在Transmeta任職期間參與開發的;/dev/tffsa1采用的是ext3文件系統,是目前Linux操作系統普遍采用的文件系統格式。下圖是用戶內存區的目錄情況: 用戶內存區目錄結構 /diska/download/mystuff目錄就是A768的“我的文檔”文件夾,圖中的目錄“????????????”實際上是我在圖1中創建的中文名目錄:“我的文件”。 包括loopback設備,A768共有四個網絡接口,其他分別為:rida0、irlan0和usbl0。 A768網絡接口配置再看看操作系統有哪些進程: 操作系統進程清單 接下來再看看操作系統加載了哪些模塊: 操作系統加載的模塊 最后再看看是否有Source code,如果有的話,自己就可以定制核心了! 沒有提供操作系統源碼 竟然沒有提供源代碼!沒有/usr/src目錄。唉,畢竟是商業軟件,不是GNU的,要版權的說,不提供也就罷了。 先寫到這里了,以后有時間再研究。 注釋:由于默認root用戶登錄,對于沒有Linux操作系統經驗的朋友,請慎用rm、mv等具有破壞性的命令,以免誤刪除或覆蓋了系統的重要文件或目錄。 請支持文章內容。多謝分享